問:在您接任Giant Group總裁一職時,有提及您「將帶領團隊打造集團的全新未來」。可以形容一下您描繪的未來藍圖嗎?
答:我們每年輸出約200萬輛自行車到中國,中國是我們旗下品牌的最大單一市場。儘管如此,就市場價值來看,歐洲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塊,所以我們會優先發展歐洲的銷售及業務。第二大市場為美國,再者才是中國。我們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層面面臨的競爭較少,不過數位化技術正快速發展,在這塊市場的重要性亦逐漸提升。
供應鏈最大的難題是在歐洲,這是整個業界面臨的挑戰。在歐洲市場要的競爭中,不僅要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還須強化研發、IoT和數位化等領域,因此我們將會擴大位於荷蘭的歐洲總部。
問:您接任總裁職務後,第一年的營運重點會放在哪個面向?
答:ESG對Giant只會越來越重要,不只是在台灣,在全球市場也是。這會是我上任第一年的營運核心重點之一,尤其這對年輕世代來說是一個重要議題,他們也更願意為實踐ESG負擔額外成本。
問:整個供應鏈或零件製造商能夠迅速恢復產量嗎?所有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製造商是否能夠將產量提升至疫前水平?
答:供應鏈問題最嚴重的是歐洲,這是整個產業面臨的挑戰。在台灣,我們已渡過難關。我們在各國的合作廠歷經過去幾年,已知道Giant是一間可靠且值得信任的企業。我們要優先改善的是歐洲的供應鏈,所以也請我們的供應商一起邁進。
鄰近市場生產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現在鼓勵廠商先在歐洲設置倉庫,接著再設廠。
問:部分歐洲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製造商在超過10年前就呼籲過製造業回流(reshoring)或鄰近市場生產,不過至今成效有限。Giant參與後,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
答:我們不只是要求廠商在歐洲設廠,我們也承諾提供更多合作支持,合作期至少3年,最好能達5年。過去很難做到這種長期承諾,不過時代不同了。整個產業必須重新振興製造,這唯有透過合作才能實現。
台灣的情況也已改變,許多家族企業如今由下一代接班經營。我不否認這對整個產業來說是一項規模龐大的計畫,也是一大挑戰。透過穩定的訂單量及長期投入來推動這項發展,在現階段尤其重要。我們能夠一同迎接這個挑戰,就像Giant在二、三十年前踏入中國市場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