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領先ICT產業能否振興電動自行車產業?

台灣領先ICT產業能否振興電動自行車產業?
相較ICT產業,台灣自行車產業占GDP比重相對微小。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台北-台灣為領先國際ICT產品市場的國家,有望成為重振電動自行車供應鏈的關鍵助力。台灣自行車產業在2017至2018年間成功轉型,全面投入電動自行車生產。憑藉高度聚焦這一高價值產品類別,成功在創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供需之間的劇烈波動,使台灣在電動自行車市場的成長動能大幅減退。

台灣自2019年開始在歐美市場成為重要的電動自行車供應國,不過好景不長,業界因庫存危機情況急轉直下。台灣電動自行車出口額於2024年跌回疫前水平,出口量的變動更劇,幾乎降回剛轉型時的規模。台灣位處全球供應鏈上游,這波庫存危機對產業造成的衝擊尤為嚴重。台灣電動自行車產業該如何重新贏回競爭優勢?

需要更永續的經營模式

永續經營模式的轉型在3月26日至29日舉辦的台北自行車展成為討論焦點。單純依賴一對一生產及銷售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的模式已不再是唯一的發展方向。ESG仍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不過業界需同步轉型,朝向創新高科技微型移動交通工具領域發展,才能在市場中取得先機。

過去十年來,受市場長期成長前景吸引,大批新創公司湧入,亦帶來各種創新商業模式。與此同時,全球各大城市政府積極推動改善都市環境的計畫,自行車往往在這些計畫當中扮演重要角色,吸引眾多新型服務商積極投入。為了讓不習慣騎乘自行車的族群也能輕鬆使用相關服務,ICT解決方案成關鍵推手。業界已開發出多項提升騎乘安全性及使用體驗的功能,不過未來仍有更多創新可能。

ICT產業為最大優勢

台灣在各類商業計畫中,經常以領先全球的 ICT 產業作為最大優勢。多年來,部分 ICT 產業的技術及專業知識逐步流入電動自行車領域,Acer、Delta Electronics、Darfon等知名大廠也在過去十年間相繼跨足電動自行車市場。然而,這些投入並未真正為台灣的電動自行車產業帶來競爭優勢。雖然 ICT 產業與電動自行車產業關聯性高,ICT 產業卻始終未將電動自行車視為具備高成長潛力的機會,這或許與兩者在台灣經濟中的影響力落差過大有關。根據貿易風險管理公司Atradius 數據,2022 年 ICT 產業占台灣 GDP 達 17%,占製造業總產值達 50%。相比之下,台灣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自行車產業占 GDP 比重不到 1%,規模相對微小。

新契機?

如今,自行車不僅是運動和競速的工具,亦成為都市居民的重要移動交通工具,這些使用者對所有權及服務的期待已與過去不同。某私募股權投資人直言:「投入新電動自行車或自行車品牌的時代已過,這塊市場變數太多,行銷成本過高,而庫存問題的風險亦存在。我們現在關注的,是全新的移動解決方案。」這般趨勢是否會為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