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投資方收購破產電動自行車品牌Stella

荷蘭投資方收購破產電動自行車品牌Stella
荷比盧地區的所有Stella店家將保持關閉至明年3月1日。照片來源/Tweewieler

荷蘭,寧斯佩特(NUNSPEET)-Stella曾經領先荷蘭電動自行車市場,不過該公司上月宣布破產,但現在已保住未來。荷蘭投資公司Scheybeeck及連鎖店企業Ilias Salhi已宣布將以較小規模重新推出該電動自行車品牌。

Scheybeeck和Ilias Salhi成了Stella新東家。該品牌過去2年虧損達1,300萬歐元,因此新東家已表明會嚴格控管支出,同時執行大規模成本削減計畫,以確保未來永續發展。不過,這麼做便可能影響到員工和店家。在重啟Stella過程中,Scheybeeck和Ilias Salhi之間的所有權和各利益相關者的分配尚未有公開資訊。

重組並縮減規模

重啟公司牽涉到大幅縮減業務規模。Scheybeeck發言人表示:「自行車行業的嚴苛條件讓我們難以保持Stella的現有規模。」受到破產程序影響,許多業務皆遭到中斷,該公司亦需要進行大規模重組。

Stella將於明年3月1日重啟,在那之前,不會公開任何相關位址,亦無販售自行車,客戶僅能在特殊狀況下與緊急聯繫窗口接觸。在Stella破產當時,其在荷蘭及比利時擁有48個據點並雇用440位員工。

第三個免於破產危機的荷蘭電動自行車品牌

Stella是荷蘭第三個在疫情之後,免於破產危機的知名電動自行車品牌。其他兩間分別是由英國電動滑板車公司Lavoie收購的VanMoof,以及由EcoMotion財團收購的Qwic。今年還有其他荷蘭電動自行車的小眾品牌亦宣布破產,如Huyser和Watt Mobility。

債務壓力

Stella成立於2011年,於11月初由法院宣告破產。前東家表示,在已經累積債務的情況下,再繼續投入資金是「不負責任的」。根據破產管理人說法,該公司因為高額債務,已避不掉走向破產。市場情況亦過於艱難,前管理層認為短期內無法改善情況。

破產管理人Frans van Oss立即表示,有投資方表示有興趣重啟該公司。最初有30至40組投資方表示有興趣,不過最終僅少數留下。部分撤回的投資方計畫中表示,未來將不會保留Stella,Scheybeeck(旗下還有Buko Infrasupport)和Ilias Salhi則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兩間。

續課5年的最終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將依各公司而異。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文部份

歐盟續課中國電動自行車反傾銷稅5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以下簡稱執委會)於上週宣布,針對中國電動自行車續課反傾銷與反補貼雙稅,期限再延長5年。該會決定對各公司適用個別反傾銷稅率,稅率從9.9%(Giant Electric Vehicle)至70.1%(未配合調查公司)不等。

新《電池法》第11條規定中,電池拆卸及更換相關要求將自2027年2月18日起實施,即新法規上路42個月後生效。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文部份

歐洲新《電池法》第11條規定最新指引

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隨歐盟新《電池法》(Batteries Regulation)於2023年8月上路,自行車產業對於其中關於可維修性的第11條規定格外關注。歐盟執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執委會)現已發布指引,以促進落實該法規,並針對廣受討論的單顆電芯更換議題提供進一步說明。

根據出口數據顯示,台灣2024年電動自行車產量大幅縮減。照片來源/Bike Europe
中文部份

2024年台灣電動自行車出口量縮減47%

台灣,台北-根據初步海關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在2024年出口的電動自行車數量減少47%。一年內僅出口近36.5萬輛,為201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出口值亦同比減少43%,顯示供應鏈的經濟影響仍持續發酵。

比利時產業協會Traxio-Velo秘書長Paul Glorieux表示:「租賃業推動比利時市場成長。」照片來源/Bike Europe
中文部份

比利時產業協會Traxio-Velo:不當管理導致庫存過高,非市場問題

比利時,科特賴克(KORTRIJK)-在眾多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又面臨需求疲軟的歐洲市場當中,比利時是否為最有前景的市場?比利時產業協會Traxio-Velo秘書長Paul Glorieux在發布2024年市場數據時表示:「2024年對自行車產業來說並非危機之年。」